在选择第一本编程书籍时,《程序员修炼之道》(The Pragmatic Programmer)被众多论坛推荐。它的许多原则不受编程语言限制,具有普遍适用性。这本书的第二版作为 20 周年纪念版发布,足以证明其理念的恒久价值。以下是书中的 9 点核心收获。
1.主动负责,修复坏设计
经常听到这样的话:“如果代码能用,最好不要碰它”或“代码库一直都是这样”。这种心态导致了技术债务的积累。实际上,除非有人在遥远的未来需要代码并意识到某些东西有问题,否则这些代码库永远不会得到改进或修复。
书中提到“不要容忍破窗”(Do not live with broken windows)——代码中的小问题若不及时修复,会导致技术债累积。最佳实践:
- 不引入“破窗”,不随意牺牲代码质量
- 发现小问题立即修复,大问题记录待解决
- 增加文档,提升代码可读性和可维护性
2.编写敏捷代码,支持演进
使用“跟踪子弹”(Tracer Bullets)策略:快速交付可运行的版本,并逐步优化,而非仅做一次性原型。开发时应牢记:代码真正完成的标志是它已经投入生产。
3.选择并精通好工具
工具决定效率。掌握命令行、编辑器、版本控制、调试技巧,并不断优化工作流。例如,调试时:
- 先修复问题,不急于推卸责任
- 认真阅读错误信息,逐步排查问题
- 先写失败测试,再修改代码
4.代码要有防御性
“不要跑得比车灯快”(Do not outrun your headlights)——避免过早预测未来需求,过度设计。更好的做法是:
- 设计易替换的代码,而非猜测未来扩展性
- 需求明确后再开发,减少不必要的工作
5.代码解耦,减少依赖
减少耦合,提升灵活性:
- 依赖管理:移除无关模块
- 代码调用:避免过长的链式调用
- 数据管理:慎用全局变量,必要时封装 API
- 继承 vs. 组合:避免不必要的继承,优先考虑接口或委托
- 传参管理:配置参数存储于外部,避免硬编码
6. 并发编程需谨慎
并发 ≠ 并行,实现并发时需注意:
- 活动图可帮助识别并发机会
- 关注状态管理,避免竞态条件
- 使用 Actor 或黑板模型减少同步问题
7.代码质量来自有意识的决策
写代码时应考虑:
- 算法效率、可读性、测试性
- 代码设计是否清晰,能否方便修改
- 测试是代码的第一位“用户”,即使不严格执行 TDD,也应保持测试意识
8.需求收集是项目成功的关键
敏捷 ≠ 无规划,需求收集是一个迭代过程:
- 需求前:与用户共创,定义清晰的术语表
- 需求中:用用户故事收集需求,分优先级
- 需求后:持续反馈,防止范围蔓延
9.采用适合团队的方法
成功的项目取决于人、流程和工具:
- 人:建立稳定的小团队,营造学习文化
- 流程:自动化构建与测试,确保持续交付
- 工具:使用版本控制管理代码、测试与发布
最重要的是,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。关键在于找到适合团队和项目的最佳实践,并不断优化工作方式。
《程序员修炼之道》是一本经久不衰的编程经典,强调编程不仅是技术,更是一种思维方式。书中涵盖了代码质量、敏捷开发、工具选择、需求管理等核心原则,例如主动修复坏设计、编写可演进的代码、减少耦合、编写防御性代码等。它鼓励程序员持续学习、精通工具、优化开发流程,并结合团队需求选择最佳实践。无论是新手还是资深开发者,这本书都能提供宝贵的指导,帮助提升编程能力,打造更高质量的软件系统。